浮力说课稿

时间:2024-08-24 17:44:22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力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力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提出问题-初步规律-简单应用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

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

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第二步:

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三步:

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

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

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4、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

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

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

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实验探索 ……此处隐藏31425个字……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浮力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实验:乒乓球在水中下沉、悬浮、上浮、漂浮。分析受力情况。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A、当物体浸没时:

* F浮

* F浮>G物 物体上浮:

* F浮=G物 物体悬浮

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应用:

* 1、轮船的原理

* 排水量

* 2、潜水艇

* 3、气球和飞艇

1、课外思考并推导:物体的浮沉可以用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吗?

2、思考:物体的浮沉状态完全取决于什么?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就是要改变什么?

* 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二、1、探究:造船比赛

* 1、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回答:它是下沉还是上浮? 。

* 2、怎样使整块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

* 你采用办法是 。

* 此时橡皮泥的重力变了吗?是什么力变了?

* 3、总结出轮船的原理:

*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体积,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船,浮在水面。

*

练习:

1、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

所装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

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

是 m3。(取g=10N/kg)

二、2、潜水艇

潜水艇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

二、3、气球、飞艇是采用什么办法升空的?

用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的.

一、物体浮沉的条件

A、当物体浸没时:

F浮

F浮>G物 物体上浮:

F浮=G物 物体悬浮

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应用:

1、轮船的原理

排水量

2、潜水艇

3、气球和飞艇

作业:P100,1、2、3、6做在书上

P100,4、5做在本子上。

《浮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